點擊這裡,獲取恆常課程最新優惠!

SEN孩子家長易生内疚感 同路人分享標籤並不可怕

不少家長得知孩子有特殊教育需要(Special Education Needs, 簡稱“SEN”)時,會害怕別人標籤孩子,甚至自己不知覺標籤孩子,但其實認爲標籤也可以是中性,更可以有助為孩子提供適切治療和訓練方法。

有家長對標籤感羞恥 抗拒接納及治療

有很多家長,會害怕別人用SEN眼光看待孩子,害怕被暗示小朋友較弱,或能力上不足,因而抗拒接受治療,或勉強將孩子送往主流學校讀書。

不少人都對SEN存有負面認知,當家長聽到特殊教育需要,就會覺得爲何我的兒子是「特殊」?當這個社會看法被家長内化後,難免對標籤感到羞恥,甚至内疚。「 為何我的兒子會是這樣」、「是否我教得不好」、「是否我懷孕的時候食錯東西」等種種想法油然而生,繼而不願意接納孩子的症狀或診斷。

標籤也可以是中性 多尋找資料了解診斷

其實,SEN的診斷是中性的,家長可以嘗試從研究出發,先認識不同症狀。例如,要知道他們的某個症狀或特性,才知道怎樣照顧他,以及尋找相關資料或社會資源,譬如申請社會福利署的資助或訓練,或學校的學習支援。

診斷也是重要的,因可作爲有效指標開始為孩子尋找支援,以及取得資源,或讓專家知道小朋友有哪些症狀,幫助他們利用相關知識分析及提供建議,例如家長在家訓練的方法。只要家長懂得了解診斷告訴我們的東西,並加以運用資源,就不會害怕標籤。

診斷有機會不斷演進 用心與孩子連結最爲重要

雖然重視診斷,但家長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都會提醒自己不要過度認同診斷。特別在小朋友年幼階段,診斷期間醫生難以直接溝通,只能通過觀察,或跟學校與家長溝通取得資料。所謂「診斷」,很多時需待孩子歲數大一些才能確認。

隨着醫學發展,尤其在兒童方面很多新的心理或精神狀況或診斷出現。以亞氏保加症爲例,自2013年起已被納入自閉症譜系的診斷。因此隨着孩子不斷長大,從醫學角度對孩子的診斷都有機會不斷演進。在善用診斷同時,家長也別過分依賴,局限自己認識小朋友。

孩子的成長過程,每刻都不斷長大,在不同階段有不同表現。家長需要用心與孩子連結,去認識孩子的需要,以及學習如何跟他們相處和生活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Minne則表示可嘗試保持客觀,抱持想更認識孩子的角度跟SEN孩子相處。

 

加入我們
為孩子開啟棋藝之旅吧!

預約免費試堂

填妥下面表格,港象棋團隊將會有專人致電聯絡試堂詳情。

私隱聲明 : 所有個人資料的處理均符合《個人資料(私隱)條例》條文規定,我們將不會向第三者披露任何個人資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