著名的心理學研究「棉花糖實驗」,測試小朋友能否忍耐棉花糖的誘惑,延遲滿足,並追蹤調查這些小朋友長大後的學習、工作、人際關係發展,研究指出,兒時可以忍耐等待的孩童,長大後在各方面均有更穩定的表現。
的確,心急、渴求即時滿足均是小朋友的特徵,不過它們未必是小朋友獨有的特徵,有時候,家長會否亦心急,想見到小朋友即時的改變?
成長急不來
不少家長怨言,對於要不斷提點孩子同一個行為,覺得失望甚至惱怒。事實上,要孩子培養新的習慣需要堅持和耐性。一般人至少連續二十一天,每日重複做三次新行為,才會產生新的行為記憶,然後大概九十天才會成為新的習慣。
舉例,疫情底下,如果家長期望兒子可以記得回家先除口罩、洗手、換衫,才做其他事情。而即使是這套簡單的步驟,也要家長每天提醒他,持續練習,方使他內化這套新習慣。故此,除了小朋友需要戒急,家長亦需要有這份覺察呢。
宏觀來看,兒童的生理發展無法加速,幼兒幾多個月會坐、轉身、爬行、走路,總要到特定時間才會發生。同樣,幼兒的心理發展也有其時間表,例如情緒方面,零至八周的嬰兒主要有滿足、驚訝、厭惡、高興的情緒;三至九個月開始有生氣、害怕、悲傷的感受;二至四歲能體會驕傲、妒忌、罪惡感;五至六歲展現自信、謙虛和擔心;可見兒童的情緒隨着時間由簡單變得複雜。這些生理和心理發展的里程碑正好提醒家長,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、需要等待。
給時間栽種
有時家長很快捷便可以從工作上得到自我肯定感覺,反觀照顧小孩子成長,卻是日復日看似平凡的度過,不會很快見到「成果」。不過,希望家長都會記着,孩子的成長急不來,我們給予時間栽種的生命,將是最豐碩的果實。